心血管疾病的抗阻训练指南

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有氧训练和抗阻训练相结合可以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肺功能能力,增加肌力和提高代谢。尽管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有氧训练处方的FITT变量(频率、强度、时间和类型)指南提供了广泛而详细的建议,但有关抗阻训练的指南和立场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综述了各机构(北卡罗来纳心肺康复协会、美国心脏协会、德国心血管预防和康复协会等)已发表的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FITT训练变量的建议。

1、抗阻训练类型

可采用自重训练、弹力带训练、自由重量训练、固定器械训练和爬楼梯。

2、训练组数

进行1-3组训练。对于老年人或没有抗阻训练经验的人群,单组训练就可以增加肌力和肌肉质量。随着患者肌肉功能的改善,多组训练优于单组训练,以获得持续的健康收益。

3、重复次数

重复次数在4至15次之间。重复次数与训练负荷直接相关,理论上,当训练强度超过25%最大自主收缩时,血管的机械压迫会减少局部血流量,导致局部缺血和缺氧。随着收缩时间的延长,血管收缩和心输出量逐渐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和动脉血压升高。因此,为了降低心血管危险,患者不宜进行次数过多(15次以上)的训练。

4、训练强度

训练强度可以用训练负荷或感知用力程度表示。根据患者的抗阻训练经验,推荐的负荷范围为最大自主收缩的30%至70%。尽管如此,也有两个指南提到负荷可能达到1RM的80%。在考虑训练强度时,重要的是要考虑训练肌肉的大小。与小肌肉群相比,大肌肉群运动时血压峰值更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应该避免需要大肌肉群的运动(如腿推),而是应该根据每个训练肌肉的大小选择训练强度。

5、训练动作数量

进行8至10项训练动作。训练数量的选择通常要考虑健康水平、训练时间、目标肌肉群和训练目标等方面。根据美国体育医学会(ACSM)的指南,在健康促进中应优先考虑大肌肉群的多关节运动。

6、训练动作顺序

关于训练动作顺序的建议不同,包括有,上下肢交替训练,先进行多关节较大肌肉群训练再进行单关节较小肌肉群训练,循环训练,主动肌和拮抗肌交替训练。

7、训练间隔

组间训练间隔1至2分钟,或根据患者的健康水平来确定。组间和训练动作间的间隔取决于训练的目的。例如,当优先考虑增加力量时,间隔时间应该允许患者在接下来的训练之前完全从疲劳中恢复过来。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他们能量恢复和疲劳恢复的能力较低,可能需要更长的间隔时间。

8、训练频率

建议每周训练2至3次。美国体育医学会(ACSM)建议,两次训练之间需要间隔48至72小时,才能从之前的抗阻训练中恢复过来。

9、其他方面

关于呼吸模式,一些指南建议必须避免憋气,并在肌肉收缩的向心和离心阶段保持自发的呼吸模式。心血管疾病患者应在保持正确姿势的同时,缓慢而有控制地进行力量训练。应避免需要突然改变身体姿势的训练,因为这样会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


总结

各协会、机构给出了心血管疾病的抗阻训练指南,但缺乏对不同严重程度的每种疾病的具体处方,未来需要各协会提供更明确和客观的建议。

 

参考文献:Fidalgo ASF, Farinatti P, Borges JP, de Paula T, Monteiro W. Institutional Guidelines for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Sports Med. 2019;49(3):463-475. doi:10.1007/s40279-019-01059-z

文献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0701461/


BACK
传真:010-63701832
电话:010-63701833